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首页 新闻故事 抗大课堂 抗大研究 人物传记 抗战记实 老兵档案 抗战小说 抗战电影 回忆录 历史视频 文物展览 音频档案 会员专区 御墨书苑

解释:三大战役--淮海战役

作者:抗大红色文化交流中心 发布日期:2024-01-20 浏览次数:519

65acb30be9abc.jpg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及其他军区部队与地方武装,于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 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此役全歼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的部队,共56个师55万余人。

       至此,国民党在中原和华东战场上的精锐师团丧失殆尽,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其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日益陷入土崩瓦解之中。

       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以60万对敌80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一次辉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战役背景

       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民党军不利,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豫东战役, 8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扩张,在华东华中加强进剿的战略。从下半年开始,国民党军开始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编练强大机动兵团,造成解放军对战略要点“吃不掉”,对增援兵团“嚼不烂”。 一个月后,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任务。 

       9月间中国共产党发起济南战役,攻克济南,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攻克国民党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也宣示了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在战役中,尽管蒋介石命令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北上解围,但慑于中国共产党华东野战军的强大阻援部队,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直至济南城破,黄、李两兵团尚未集结完毕 。新华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中将官23人,战场起义2万余人,缴获辎重弹药无数。美联社对此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济南攻克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民党军纷纷弃城,山东境内只剩下青岛等少数据点 ,使得解放军南下作战再无负担,同时,鉴于邱黄李三兵团的犹豫,由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粟裕就于1948年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5]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1948年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65acb46305c36.jpg


战前部署

解放军方面

       1948年9月下旬,济南战役获胜三天后,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提议,希望乘胜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国民党军之战役,称为淮海战役,主要目标为歼灭距离徐州较远的黄百韬第7兵团、李延年第9绥靖区,为夺取徐州做好准备。这一计划符合中国共产党“歼敌于长江以北”之指导思想,随即得到批准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原来预定进行较小规模之淮海战役,中国共产党占据主动决战权。

       此后,关于战役部署的讨论一直在进行,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电告华野,提出了淮海战役分三个阶段的设想,第一歼灭黄百韬兵团,占领新安镇,枣庄,临沂等地,同时,中原野战军应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元良兵团,以减轻华野阻援的压力 。

       中野以极小代价占领郑州,开封后,对战役的部署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刘伯承、李达等牵制张淦三兵团、黄维十二兵团,迟滞了华中国民党军向徐州战场的东调。

1948年10月27日,中野主力四个纵队由郑州东进进入徐蚌战场,相机行事,此时,原来设想的淮海战役已经发展为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共同配合的战役,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故此,中原军区豫皖苏军区司令员粟裕提出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次日,毛泽东回电称“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65acb5cb4593f.jpeg


国民党军方面

       在济南失守后,1948年10月,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开始收缩兵力,国民党军集结了4个兵团(第2、第13、第7、第16兵团)和4个绥靖区(第3、第4、第1、第9绥靖区)部队25个军共约60万人,以徐州为中心,利用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组成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蚌埠之“一点两线”防御阵线,加强防守中原和华东地区,采取战略守势。

       10月底,解放军中原野战军进攻郑州,国民党军忧虑其可能会与华东野战军在江淮地区会合,为巩固江淮,屏障南京,1948年10月29日,国民党参谋总长顾祝同和国防部长何应钦在国防部召开作战会议,按照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白崇禧提出“守江必守淮”之指导思想,提出两种作战方案:一是集中优势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的津浦铁路两侧,做战略防御;当解放军南下时,即集中全力,寻机与解放军决战。(郭汝瑰回忆录)二是放弃徐州,退守淮河进行河川防御。

       同时,为解决兵力不足,将辽沈战役后驻留葫芦岛的第三十九军、第五十四军转至蚌埠,支援徐蚌战场。尽管这次会议商定采用第一种作战方案,但直至徐蚌会战开始,国民党仍没有确定作战部署 ,蒋介石更倾向于第二种方案,在淮河一带击破解放军主力,“来争取第二线战略配置的时间” 。至11月5日,顾祝同在徐州召集刘峙、邱清泉、黄百韬、李弥等开会,方确定部署按第一案,主力沿津浦路排开。

       在指挥官人选上,蒋介石希望白崇禧担任总指挥 ,但白崇禧认为国民党军布阵完全陷入被动,于是坚决推辞 。在前方指挥机构人选方面,蒋又希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杜聿明能指挥这场战事,但杜聿明已于1948年10月15日被紧急调往东北"剿匪"总司令部。蒋一时无信任人选可派,于是以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来指挥这场战役。从白崇禧拒绝指挥,到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只有6天时间。

65acb733c80b6.jpeg


战役经过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8年9月24日济南失守后,国民党军总部以为华东野战军需要长时间休整,未能料到华东野战军在济南战役损失不大,能迅速南下进攻徐州,结果大意轻敌。粟裕为迷惑国民党军,特意在山东开了十几台大功率电台,不停向外发出指令,国民党军误认为华东野战军主力依然在山东。使徐州"剿匪"总司令部部署调整、兵力调动也趋缓慢。 

       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共约15万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队与华东野战军共同进行淮海战役,参战兵力达到60万人。实际上,约50万解放军开始从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国民党军不知情下扑向徐州。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官刘峙作战无能,故在战斗前,国民党军布阵极为不利,与解放军作战处于被动及被分割攻击。国民党军尚未按“徐蚌会战计划”南移,1948年11月5日,刘峙见国民党军各兵团均已报告在正面发现解放军主力有扑向徐州之势,便遵从蒋介石之意,将徐州周边部队向徐州收缩靠拢,然后再图向淮河一线撤退。命令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退回徐州东郊;经蒙城向蚌埠调动的孙元良第16兵团,经宿县(存在时间1912年-1992年,今安徽省宿州市)北上退回徐州;邱清泉第2兵团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州。

       1948年11月6日,国民党军调动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的12兵团进至太和、阜阳地区东援,徐州、蚌埠战场国民党军兵力增加到70万人。

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1948年11月6日夜间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国民党军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黄百韬第7兵团因奉令等海州第9绥靖区的第44军西撤,推迟至7日西开。华东野战军借此延误,追上正在渡大运河的第7兵团,负责殿后之第7兵团第63军、第100军83师被迅速歼灭。黄百韬见势不妙,希望李弥第13兵团协助撤退。李弥拿出刘峙命令,执意按计划回撤,拒绝援助。

       1948年11月8日,防守运河一线之第3绥靖区四分之三以上之官兵,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下,举行贾汪起义。之后,解放军迅速通过第三绥靖区防区。10日,解放军先头部队、山东兵团主力,歼灭第7兵团西撤之先头师,切断第7兵团退路。第7兵团渡过大运河后,走到碾庄时,第64军军长刘镇湘建议,依靠第13兵团在碾庄留下的军事工事,与解放军大战一场。同时,国防部发来电,称可交战,如能击退敌人再走亦可,这样第7兵团就在碾庄犹豫了一天,最后决定迎战解放军。结果解放军行军速度超出预料,在一日之内,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就攻占碾庄与徐州之间曹八集等各据点要道,11日,华东野战军将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

       此时徐州南方战况,由于宿县之孙元良第16兵团北撤徐州,而协防宿县之刘汝明第4绥靖区也向南撤。由于刘峙指挥慌乱,蒋介石决定1948年11月10日把杜聿明调回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具体负责指挥作战;同时命令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由徐州向东攻击,为黄百韬第7兵团解围。

       在蚌埠,以第9绥靖区改组建第6兵团,以第4绥靖区改组建第8兵团,两兵团将协同沿津浦铁路两侧向宿县推进。至此,徐州、蚌埠战场国民党军兵力增加到80万人。

       1948年11月16日,中原野战军攻占张绩武驻防的宿县(存在时间1912年-1992年,今安徽省宿州市),切断了徐州守军向蚌埠之退路。鉴于淮海战役规模越打越大;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筹华东、中原区事宜,邓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后,中原野战军指挥部驻地临涣文昌宫(时属安徽省宿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成为淮海战役总前委驻地。蒋介石下令黄维第12兵团及蚌埠之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向北推进,重占宿县。

       自11月13日起,徐州国民党军以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协同攻击全力解第7兵团之围。开始粟裕令华东野战军第7、第10、第11纵队组成阻援兵团,由10纵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统一指挥,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许家地域,实行正面防御阻击徐州国民党军东援;以苏北兵团各纵队从徐州东南侧击第2、第13兵团增援,在潘塘附近发生激战。在22日第2兵团被华东野战军阻于离碾庄12公里处大许家一线,无法突破。11月19日,华东野战军全力加快对第7兵团的围歼作战,至1948年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将第7兵团10万人全部歼灭,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阵亡。 


第二阶段

       国民党军第7兵团被歼灭后,由蚌埠进军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担心被解放军攻击而拖延北进,造成从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增援向宿县进军的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军的阻击下,这3个兵团无法靠拢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间联系,战场形势对国民党军极其不利。第12兵团由蒙城出发渡过涡河,1948年11月21日,第12兵团到达南坪集并渡过浍河,发现解放军有合围之势,于23日夜转向东南方向的固镇转移,企图向李延年第6兵团靠拢。中原野战军集中兵力合围黄维第12兵团。

       1948年11月23日,为便于指挥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淮海战役总前委移驻临涣以东15华里、浍河北岸的宿县小李家村(时属安徽省宿县,今安徽省濉溪县韩村镇淮海村)。小李家村是个有三四十户人家的普通小村庄。村周围柏树环绕,郁郁葱葱,比较隐蔽。这里位于徐宿铁路与徐阜公路之间,是敌“南北对进,打通徐蚌,三路大军会合”的预定地点,每天都有几批敌机临空侦察或过往,总前委驻在这里,是敌人意料不到的。据阵中日记记载,总前委偶尔移驻小李家村附近纪家、周殷圩等,尔后又复返小李家村。

       1948年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将国民党军第12兵团包围于宿县西南之双堆集(时属安徽省宿县,今安徽省濉溪县双堆集镇)。

       11月27日,黄维指挥第12兵团乘合围尚不严密以4个师兵力为先头向东南方向全力突围,其中第85军第110师师长、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率部阵前倒戈,使黄维突围计划失败,军心动摇,士气一蹶不振,只得就地固守待援。此时,国民党军已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由于第7兵团被消灭,徐州东线已完全暴露;徐州往蚌埠之退路,亦因宿县被中原野战军占领而切断。而黄维第12兵团也被解放军合围,有被全歼之危险。

       1948年11月28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不得不下令徐州驻军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放弃徐州向江南撤退,徐州"剿匪"总司令官刘峙离开徐州调到蚌埠指挥第6兵团、第8兵团再次北援,由徐州"剿匪"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30万徐州守军,于1948年11月30日放弃徐州向西南沿永城、涡阳撤退。华东野战军发现国民党军撤走即以7个纵队30万人发起追击、拦截。

       同时,由于南线李延年兵团缩回蚌埠,华东野战军又从南线另抽调3个纵队加入北线对杜聿明集团的围攻。杜聿明部途中接到蒋介石命令向东南出击,解救黄维第12兵团,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不得不转攻东南,最终12月4日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在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12月6日,第16兵团因协调错误,自行突围,大部被歼灭。

       中原野战军对黄维第12兵团采取大量土工作业的近迫攻坚战法,对第12兵团合围圈不断缩小,至12月初,第12兵团粮弹不足陷入困境,只能靠有限的空运补给。此外,华东野战军又抽调5个纵队加特种兵纵队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指挥,加入对第12兵团的围攻。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因回家奔丧最初没有随军,第12兵团被围后乘飞机进入双堆集包围圈。

       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对第12兵团全线发起攻击,1948年12月12日发起总攻,至15日第12兵团残部各自突围被歼灭,消灭了国民党军12万人,俘虏第12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胡琏搭乘战一团战二营代营长甘义三之座车,单独突围逃出(这部战车为战车二营突围指挥车,仅此车有突围路线地图及资料),但坦克被解放军击中亦受重伤,嗣即在上海接受手术。 

       1948年12月16日晚,刘、陈、邓驱车前往华野指挥部驻地萧县蔡洼村同粟裕见面。蔡洼村距总前委驻地小李家村约一百华里。17日早上,谭震林也从山东兵团驻地赶来。刘伯承、邓小平与粟裕、谭震林自在中央苏区分别后,已有十几年没见面,这次战地相聚,心情格外兴奋。总前委五位领导,第一次聚在一起商讨战事,也是淮海战役中唯一的一次聚会。

       12月17日整整开了一天会,鉴于杜聿明集团插翅难逃,未成为会议的议题,会议主要研究渡江作战计划与部队整编方案。会间,五位领导在华野指挥部的小土屋前合影留念。他们面带微笑,目视远方,眉锋舒展,可见其胸中似有百万雄兵,脑海里已有千条韬略。他们将继续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去夺取淮海大战的全胜。

会后,邓小平回到小李家,刘、陈赴西柏坡向中央汇报工作,并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不久,也复返小李家。谭震林返回山东兵团驻地。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12月16日至翌年1月10日),全歼杜聿明集团。首先为配合平津战役,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央军委部署,暂停对孤立无援、陷入绝境的杜聿明集团的军事攻击,进行战场休整和政治攻势。当华北战场上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后,华东野战军于1949年1月6日,对拒绝投降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至10日将其全歼,生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化装逃脱。至此,淮海战役结束。 

       由于已消灭了国民党军34个师,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之22个师被包围,为配合平津战役对傅作义集团之分割包围避免其迅速决策经海路南逃,解放军对合围的杜聿明部暂缓攻击,进行了20天休整,向杜聿明发动政战宣传与劝降,消耗其心理,为围歼杜聿明部做最后准备,虽然杜聿明拒绝投降,但瓦解了国民党军官兵士气。合围圈中的国民党军粮弹两缺,虽有空投补给,但远不够用。1948年12月19日被围的国民党军曾谋划空军掩护下突围,亦无力执行。

       1948年12月30日,邓小平率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离开宿县小李家村,经过徐州,1949年1月1日,来到河南商丘。当时,商丘是淮海战役支前总兵站,车站的站台上、仓库里到处是各种各样的支前物资,商丘车站已经变成一座座的炮弹山、炸药山、粮食山、布匹山、服装山、军鞋山。看着眼前这堆积如山的支前物资,邓小平脸上绽开了笑容,正是由于后方的同志们想尽办法,保障了前线所需要的一切物资,才有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啊!他找到商丘总兵站的同志和中野负责商丘支前工作的杨国宇,对他们说:“搞得不坏嘛,应该给你记一功!”

       总前委指挥部设在商丘以南十几公里处的张菜园村。这时,刘伯承、陈毅去西柏坡向中央汇报工作尚未返回,粟裕、谭震林正在前线指挥围歼邱、李兵团的作战,邓小平一人坐镇总前委,既要指挥前方作战,处理各种电文、报告,又要总结淮海战役各项工作,部署中原野战军的休整、补充任务。

       平津战役解放军完成了对北平、天津等地的分割与包围之后,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向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9日消灭第13兵团大部,残部撤往第2兵团防区。1月10日战斗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在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被俘,是淮海战役终结的重要标志。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兼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阵亡,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逃脱。李延年第6、刘汝明第8兵团随后放弃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撤往江南,淮海战役结束,解放军占领了长江以北大片土地。

65acb552ca192.jpg

战役结果

       战役期间,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和冀鲁豫分局全力组织支前工作。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活跃在战场上。支前民工共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筹运粮食9.6亿斤,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名,有力地保障了大规模作战的需要。

       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经过66天的激烈作战,歼灭和争取起义、投诚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余人,其中包括号称“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第18军。人民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至此,南线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均获解放。 

伤亡损失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八十万人,出动飞机高达2957架次。解放军参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连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万人。战役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人,投诚22人,起义8人。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解放军阵亡25954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敌我损失比为4.06:1。武器装备损失计有坦克1辆,山炮、野炮、榴弹炮共34门,迫击炮、步兵炮共219门,掷弹筒26具,轻重机枪1884挺,长短枪14588支,各种炮弹679943发,各种枪弹2014.9万发,炸药(缺双堆集战役统计数字)97025斤。在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最大,超过其他两次战役伤亡的总和,占大决战总伤亡的53.8%,各种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损耗占总损耗的48.6%;长短枪损耗占总损耗的69.4%,轻重机枪的损耗占总损耗的61.8%,炮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8.7%,子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2.7%,炸药的消耗占总消耗的57.4%。歼敌总数则最多,占总歼敌数的35.8%,缴获则最少,淮海战役的激烈可见非同一般。

       其中华野歼敌约44万,约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华野伤亡约9.1万,约占淮海战役解放军总伤亡人数的67%。


战役评价

       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是中央军委、总前委的正确决策,华野、中野的密切配合,指战员的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的结果。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八十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统帅部的决心一变再变,各兵团互不配合,最主要最关键的原因是国民党政府失去了人心。对于这一战役,作战双方对胜败的原因都进行过总结。

       国民党军方面,徐州剿总司令刘峙认为此次战役,战略之失败多于战术,战术之失败多于战斗。他总共列举了十三条失误,主要有:对进退大计,迟疑不决,结果临时应战,而不是有计划、有准备的会战,以致形成兵力、态势上的劣势;顾虑长江与淮河防务,结果处处顾虑,处处薄弱,以致分散了兵力;战区间协同不良,兵力转用欠灵活,尤其是黄维兵团未能及早东进参战,失去战机;杜聿明放弃徐州,本属冒险,却不能发挥勇敢果断精神,以迅速的行动击破解放军,以致陷全军于危殆;各部队长个人之间,平时精神上有隔阂,战时不能有效协同,以致虽有大军,也难发挥最大合力。

       国民党统帅部战后检讨说:失败的主要原因,乃为战略错误,其次为战术缺乏改进,难以支持战略。其他如持续战斗力之保持,战斗力统合发挥及反情报等方面,均有重大错失。

       共产党方面,1949年1月20日主将粟裕在华野前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有中央军委、毛主席、总前委的正确领导,后方党政军民的全力支援,各兵团、各兵种的协同作战,到会各同志机动灵活的指挥,全体指战员不辞辛劳的英勇作战。 

       陈毅在1951年2月11日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介绍淮海战役情况,概括说明决战胜利的原因:一是敌人错误判断,认为我们没有力量,不会集中兵力与他决战。二是在战役战术上分批分割歼敌,主要以近战夜战,发挥我们的长处。三是庞大深厚的民力支援,实际上成为五百万对八十万,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四是战役过程很艰苦,好比钝刀切脖颈,难以一下把敌人歼灭,是靠战士勇敢、献身精神和天才的创造力来完成战略战役上的正确决策。五是发挥了政治攻势的作用,在战役中敌军有五个师起义,一个师投诚。在俘虏政策上,实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敌人实行分化。在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才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正如中野在《双堆集作战总结》中所说的,作战中的物资供应,是达到较圆满之要求的,无论在粮食弹药的接济,还是医疗救护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难,这是此次作战胜利的有力保障,没有这种保障,要想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是无法想象的。陈毅对尤金特别强调,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淮海战役的胜利也真正是人民的胜利。

       1989年,邓小平在《对二野历史的回顾》中指出,淮海战役一打完,以后就没有什么大仗了。


战役意义

       淮海战役的失利,军事上使蒋介石在南线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尤其是嫡系部队中的骨干,黄维的第12兵团和邱清泉的第2兵团全军覆没,其中还包括被称为“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第18军。(五大主力其他三支部队分别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歼的整编第74师、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歼的新1军和新6军)从而也就失去了蒋介石赖以支持战争的中坚力量。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为解放军所控制,江北只剩一个重要城市安庆在国民党军控制下,解放军已直逼长江,下一步攻击矛头直指蒋介石统治的核心地区——江浙沪地区。

       就全国战局而言,辽沈、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军五大战略集团中,最强大的战略集团徐州集团和东北集团已不复存在,华北集团也危在旦夕,尚存的华中、西安两集团,在解放军不断打击下,也受到很大削弱,而新组建的京沪杭汤恩伯集团,实力很弱,这三个集团已构不成主力集团。黄河以北绝大部分已是解放区,黄河以南到长江以北,基本是解放区,国民党只得凭借长江天险占据江南半壁,但随着精锐主力的丧失,也已缺乏足够的兵力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国民党政治上的危机随着军事上的失败,进一步加剧,派系间的权利争斗,趋于白热化。白崇禧利用国民党政权极为不利的形势,于1948年12月25日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随即得到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参议会的支持。在此形势下,蒋介石于1949年元旦发表新年文告,提出与中共和平谈判。然而此时,要和要战的主动权已不在国民党手中了。行政院院长孙科未经蒋介石批准,就率行政院迁往广州,宣布迁政府于广州,并表示反对与中共谈判,号召继续与中共进行战争,企图在外国势力支持下,经营华南。在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上海,已是人心浮动,惶惑不安。各轮船公司奉命在南京、上海集中船只,以供国民党政府紧急征用。各级政府官员,争相逃往香港、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物也开始撤离南京迁往台湾。

       在此之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北平收复,国民党政府再度接收故宫博物院,三处南迁文物复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淮海战役的失利,迫使国民政府加紧从南京撤走重要文物。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但至今还有2176箱仍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管。国民党中央党部仅剩十余人,立法院80%的立法委员逃离了南京。就连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也忙于撤退人员及家属。李宗仁回忆到:徐蚌会战已近尾声时,中国共产党全盘胜利已成定局,京沪震动,人心惶惶,国内外许多民意机关,甚至统兵作战的高级将领,都认为前途无望。

       四面楚歌的蒋介石,在这样局面下,只得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经过精心策划和部署,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引退,将总统之职交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自己回到家乡浙江奉化溪口,在幕后遥控指挥。

       淮海战役的意义就如毛泽东在战役结束后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所说:“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的国民党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国民党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战役序列

解放军序列

●总前委: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

●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加四个旅,40多万人)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豫东战役后一直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任副司令员)

  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豫皖苏军区司令员:粟裕

  副政委:谭震林

  参谋长:陈士渠

  政治部主任:唐亮

  副参谋长:张震

  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

  后勤部长:刘瑞龙

  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飞(第一、第二、第三师)

  第三纵队代司令员:孙继先

  第三纵队政委:丁秋生(第八、第九师)

  第四纵队司令员:陶勇

  第四纵队政委:郭化若(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

  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

  第六纵队政委:江渭清(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师)

  第八纵队司令员:张仁初

  第八纵队政委:王一平(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师、二十四师)

  第十纵队司令员:宋时轮

  第十纵队政委:刘培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师)

  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炮一、炮二、炮三团、工兵团、骑兵团、坦克大队)

  两广纵队司令员:曾生

  两广纵队政委:雷经天

  第35军军长:吴化文

  第35军政委:何克希(第103、104、105师)

  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傅秋涛

  苏北军区司令员:管文蔚

  苏北军区政委:陈丕显

  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赵建民

  冀鲁豫军区政委:潘复生(独一、独三旅)

  江淮军区司令员:陈庆先

  江淮军区政委:曹荻秋(第三十四、独立旅

●山东兵团

  司令员:许世友(未参战)

  政委:谭震林(兼)

  副司令员:王建安

  参谋长:李迎希

  政治部主任:谢有法

  第七纵队司令员:成钧

  第七纵队政委:赵启民(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师)

  第九纵队司令员:聂凤智

  第九纵队政委:刘浩天(第二十五、第二十六、二十七师)

  第十三纵队司令员:周志坚

  第十三纵队政委:廖海光(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师)

  鲁中南纵队司令员:钱钧

  鲁中南纵队政委:张雄(未参战)(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师)

  渤海纵队司令员:袁也烈(新一、新十一师)

●苏北兵团

  司令员:韦国清

  政委:陈丕显

  副政委:吉洛(姬鹏飞)

  参谋长:覃健

  第二纵队司令员:滕海清

  第二纵队政委:康志强(第四、第五、第六师)

  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胡炳云

  第十一纵队政委:张藩(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第十二纵队司令员:谢振华

  第十二纵队政委:李干辉(第三十五、第三十六旅)

●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三个旅,近20万人)

  司令员:刘伯承

  政委:邓小平

  副司令员:陈毅、李先念

  副政委:张际春

  参谋长:李达

  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勇

  第一纵队政委:苏振华(第一、第二、第二十旅)

  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

  第二纵队政委:王维纲(第四、第六旅)

  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

  第三纵队政委:彭涛(第七、第八、第九旅)

  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

  第四纵队政委:谢富治(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二旅)

  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

  第六纵队政委:杜义德(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

  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

  第九纵队政委:李成芳(第二十六、第二十七旅)

  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王秉璋

  第十一纵队政委:张霖之(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豫皖苏军区副司令员:张国华(独立旅) [18]

  豫西军区司令员:曾希圣

  豫西军区政委:张玺(独立旅)

  陕南军区司令员:刘金轩;政委;汪锋(独立旅)


国民党序列

主要将领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

  参谋长:李树正

  副参谋长:章毓金

●前进指挥部(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孙元良、赵家骧

  参谋长:舒适存

  副参谋长:文强、刘伯中、吴宝云

●第二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适存、谭辅烈、王长海、高吉人

  参谋长:李汉萍

  副参谋长:董熙

  第二兵团下辖:第五军(熊笑三)

  第45师(郭吉谦、崔贤文)

  第46师(黄宗颜、陈辅汗、郭方萍)

  第200师(周朗)

  第七十军(高吉人、邓军林)

  第32师(龚时英)

  第96师(邓军林、刘志道)

  第139师(唐化南)

  第七十二军(余锦源)

  第34师(陈渔浦)

  第122师(熊顺义)

  第233师(李芝、徐华)

  第七十四军(邱维达)

  第51师(王梦庚)

  第57师(冯寄异)

  第58师(王奎昌)

  第十二军(舒荣)

  第112师(余一凡)

  第238师(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军(谭心)

  第287师(李芝)

  第288师(陈元良)

  独立旅(新44师)(王屏南、耿文哲)

  骑兵旅(陈陶、张荣甲)

●第六兵团(增援黄维的部队)

  司令: 李延年

  参谋长: 梁栋新

  第六兵团下辖:

  第三十九军(王伯勋)

  第103师(曾元三)

  第147师(张家宝)

  第五十四军(阙汉骞)

  第8师(周文韬、施有仁)

  第198师(张纯)

  第291师(廖定藩)

  第九十六军(于兆龙)

  第141师(甫绍武)

  第282师(肖续武、张毓金)

  第九十九军(胡长青)

  第92师(艾瑗)

  第99师(杨达)

  第268师(李慎言)

●第七兵团(在碾庄地区被歼)

  司令: 黄伯韬

  副司令: 黄国梁、唐云山

  参谋长:魏翱

  第七兵团下辖:

  第二十五军(陈士章)

  第40师(曾正我)

  第108师(李世镜)

  第148师(刘清衵)

  第四十四军(王泽浚)

  第150师(赵壁光),该师投诚

  第162师(李秾)

  第六十三军(林湛、陈章)

  第152师(雷秀民)

  第186师(张泽琛)

  第六十四军(刘镇湘)

  第156师(刘镇湘)

  第159师(刘绍武、钟世谦)

  第一百军(周志道)

  第19师(赵尧)

  第44师(刘鹤声)

  第63师(盛超)

●第八兵团

  司令:刘汝明

  副司令:田镇南、曹福林、米文和、刘汝珍

  参谋长;朱秀德、杨然

  副参谋长:杨然、李诚一

  第八兵团下辖:

  第五十五军(曹福林)

  第29师(荣光兴)

  第74师(李益智)

  第181师(米文和、刘兴远),在马牧集被歼

  第六十八军(刘汝珍)

  第81师(葛开祥)

  第119师(刘广信、张勋亭、刘铁钧)

  第143师(崔贡琛、阎尚元、王保谦、李金玉)

●第十二兵团(在双堆集地区被歼)

  司令: 黄维

  副司令:胡涟、吴绍周

  参谋长:肖锐

  副参谋长:韦镇福、刘文修

  第十二兵团下辖:

  第十军(覃道善)

  第18师(尹俊)

  第75师(王靖之)

  第114师(夏建勋)

  第十四军(熊绶春)

  第10师(潘琦)

  第83师(张用斌)

  第85师(吴绍周)

  第十八军(杨伯涛)

  第11师(王元直)

  第49师(何竹本)

  第118师(尹钟岳)

  第八十五军(吴绍周)(该部110师师长廖运周为中共秘密党员)

  第23师(黄子华),该师投诚

  第110师(廖运周),该师起义

  第216师(谷允怀)

●第十三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司令:李弥

  副司令: 赵季平、陈冰、李九思

  参谋长: 吴家钰

  副参谋长: 周羽皋

  第十三兵团下辖:

  第八军(李弥、周开成)

  第42师(石建中、伍子敬)

  第170师(杨绪钊)

  第237师(孙进贤)

  第九军(黄淑)

  第3师(周藩)

  第166师(肖超吾)

  第253师(王青云)

  第六十四军(李荩宣,原第九军副军长)

  第156师(吴家钰)

  第159师(黄志圣)

  第一百一十五军(司元恺)

  第39师(韩肇琏)

  第180师(陈芳芝)

●第十六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司令:  孙元良

  副司令:曾苏元

  参谋长:张益熙

  副参谋长:高健、熊顺义

  第十六兵团下辖:

  第四十一军(胡临聪)

  第122师(张宣武)

  第124师(严翊)

  第四十七军(汪匣锋)

  第125师(陈玲)

  第127师(李家英、张广汉)

●第三绥靖区(该部在张克侠、何基沣带领下大部分起义)

  司令:冯治安

  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李文田

  参谋长:陈继淹

  部队:第五十九军(刘振三)

  第38师(杨干三)

  第180师(崔振伦)

  第七十七军(王长海)

  第37师(李宝善)

  第132师(过家芳)

  总部直辖:第二十军(杨干才)

  第133师(景嘉模)

  第134师(李介立)

  第一百零七军(孙良诚),该部在江苏睢宁投诚

  第260师(王清瀚)

  暂编25师(孙玉田)


后人纪念

总前委旧址

       1948年11月16日,中原野战军攻占张绩武驻防的宿县(存在时间1912年-1992年,今安徽省宿州市),切断了徐州守军向蚌埠之退路。鉴于淮海战役规模越打越大;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筹华东、中原区事宜,邓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后,中原野战军指挥部驻地临涣文昌宫(时属安徽省宿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成为淮海战役总前委驻地。

       1948年11月23日,为便于指挥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淮海战役总前委移驻临涣以东15华里、浍河北岸的宿县小李家村(时属安徽省宿县,今安徽省濉溪县韩村镇淮海村)。

65acb36a147e3.png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闫集镇张菜园村,同时这里也是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旧址、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邓小平、陈毅、刘伯承等人在此指挥了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战斗。从1948年12月31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期间,淮海战役总前委一直在这里。1949年2月11日在商丘张菜园村成立渡江战役总前委。1949年3月24日离开商丘,两大总前委司令部设在商丘张菜园村83天。1963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