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首页 新闻故事 抗大课堂 抗大研究 人物传记 抗战记实 老兵档案 抗战小说 抗战电影 回忆录 历史视频 文物展览 音频档案 会员专区 御墨书苑

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

作者: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发布日期:2023-12-29 浏览次数:186

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红岩村52 号(原红岩嘴13 号),包括红岩村13号、曾家岩50号、桂园、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等。

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红岩村13号)所在地。

红岩村13号(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旧址)

红岩村13号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红岩村52号(原红岩村13号)。

1955年,为纪念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领导革命的历史功绩,人民政府在此筹建纪念馆,1958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1959年董必武题写了“红岩革命纪念馆”馆名。为加强对与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有关的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后又将曾家岩50号、桂园、《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等纳入红岩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群管理。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机关迁到重庆。1938年12月,中共代表周恩来,以及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叶剑英、王若飞、邓颖超等相继来到重庆。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军、新四军驻重庆办事处先后在这里成立,组成了由周恩来任书记,董必武、叶剑英、秦邦宪、凯丰、吴克坚为常委的国统区党的领导核心。由于国民党不许中共党组织公开活动,中共中央南方局只能以秘密形式设于公开办事机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内,其办公地点最初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的城区机房街70号和棉花街30号。后因人员增多,房屋不够使用,加之敌机轰炸的危险,按周恩来指示,并在征得原红岩嘴大有农场主人饶国模女士的同意后,1939年秋天,由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自己设计,将农场一幢三层楼房重建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办公楼。为适应在敌特包围中斗争的需要,该楼设计奇特:右侧传达室装置了脚踏电铃,以便在紧急时向内部发出通知; 传达室门后掩蔽着一个通向二楼的小门,大门开时,即掩了小门。地方当局将这里的门牌号编为红岩嘴13号(1945年改为红岩村13号)。1939年至1946年间,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吴玉章、王若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生活、工作,领导整个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党的组织和人民群众,进行坚持抗战、争取民主的革命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曾居住于此。

曾家岩50号

曾家岩50号又名周公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曾家岩50号,是当时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重庆城区内的办公地点。它是一幢3层楼房,右侧是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的公馆;左侧有国民党警察局的派出所,这幢楼挺立在中间。楼的二层有两个房间分别作为周恩来、董必武的办公室兼宿舍,底层和三层为南方局其他同志使用。1945年8月,毛泽东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期间,曾在底楼会议室接见过中外人士。周恩来也常在这里会见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

桂园

桂园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65号(原107号)。

桂园是一座砖楼小院,距曾家岩50号约200米,原是国民党谈判代表之一张治中先生的公馆。重庆谈判期间,为了毛泽东在城区会晤谈判的方便,张治中主动让出自己在城区的公馆供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白天在城内会客和休息,并派宪兵负责警卫。1945年10月10日下午6时,著名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签字仪式在此举行。

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

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三路151号(原263号)。

该旧址原为中国银行宿舍,是一幢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1945年12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来重庆出席政治协?商会议,国民政府将此楼拨给中共代表团使用。政协会议期间,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王若飞、叶剑英、陆定一、邓颖超、秦邦宪、李维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广泛会见各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为实现民主团结、和平统一做出了不懈努力。1946年5月,周恩来、董必武先后率领中共代表团赴南京后,该处改作中共代表团重庆代表处和中共四川省委驻地。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86号(原62号)。

1939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后,在武汉创刊的《新华日报》暨《群众》周刊迁到重庆,设报馆于苍坪街和西三街,并于同年10月和12月先后复刊,由潘梓年任社长,熊瑾玎任总经理,华岗、吴克坚、章汉夫等历任总编辑。1939年馆舍毁于“五三、五四”日机大轰炸。随后,报馆迁往化龙桥虎头岩村62号(现虎头岩村86号),并自筹资金建起了简陋的编辑、排版、校对、铸铅等办公生产用房以及宿舍,为防空袭,将印刷等机械设备安装在新开挖的防空洞里。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在上海设总馆,南京、重庆设分馆。《新华日报》重庆分馆先后由傅钟、张友渔任社长,熊瑾玎复任总编缉,于刚任经理,继续工作至1947年2月,后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

《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240号(原208号)。

该建筑为一幢中西式砖木结构黑色楼房,坐北向南,三楼一底,共有房间6间,面阔7.2米,进深9.65米,《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通高约18米,建筑占地面积480平方米。《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报,是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5月,《新华日报》在重庆城区苍坪街(现邹容路) 设立分馆,发行航空版。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报社迁至重庆继续出版,隶属于中共中央南方局,由周恩来、董必武等南方局领导人直接领导,具体负责人先后为潘梓年、华岗、吴克坚、章汉夫和夏衍。营业部先设在下半城西二街,后因房屋被日机炸毁,迁至现址民生路。这里不仅是当年《新华日报》出版和发行的前沿阵地,同时还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和报社负责人与外界联系的重要联络点。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吴玉章等经常在此会见各界朋友,报社社长潘梓年等也经常来这里办公和会见来访者。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期间,也曾到《新华日报》营业部看望报社同志们。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营业部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红岩村13号(八路军办事处旧址)于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又将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归入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一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园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先后于1983年12月、2000年9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于1997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相关内容